鹿城轶事

《束鹿县地名资料汇编》中一些村名资料乏据

藕德斋主 辛集论坛 点击: 2018-09-07 22:19:19

束鹿县地名普查工作,是根据上级统一部署,于1981年4月开始进行的。人员是从一些机关部门、工厂企业借用的。绝大多数同志没有多少历史底蕴,没有治史经历。为了完成任务,应命之作,因而错讹颇多。 《贳县城故址》 ......

束鹿县地名普查工作,是根据上级统一部署,于1981年4月开始进行的。人员是从一些机关部门、工厂企业借用的。绝大多数同志没有多少历史底蕴,没有治史经历。为了完成任务,应命之作,因而错讹颇多。 《贳县城故址》:“贳县城故址在今束鹿县城辛集镇南15公里大、小车城村。”查清《束鹿五志合刊》康熙、乾隆、嘉庆,均明确写明(大小)车城是“西梁故城”遗址,“故址犹存”。而本文却说是“贳县城故址”。其错可能出自谢迈度的《束鹿县志考证文抄》。在大车城村名来历中说:据《束鹿县志考证文抄》记载,该村为汉贳县城址,贳(土音she)、车音近,而车又易写易认,故更名车城。”《束鹿县志考证文抄》为什么会犯此误呢?估计是作者“以现在的治域来推论古代的治所”所致。不错,各种史志资料都说贳县在今束鹿县治西南。而《水经注》明确告诉人们贳县在西梁城西。车城再往西就到了今宁晋县地,于是就把西梁故城当做贳县故城了。 本文的第二个错误是:束鹿县在“元至元二年(公元1366年)属深泽县”。大概是看到有的史书载“至元二年省深泽县入束鹿县”,就妄断为“束鹿县省入深泽县”。查《元史· 卷五十八· 志第十》明确记载:“深泽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 第三,这个“元至元二年(公元1366年)”也不对。元代有两个至元年号,一为世祖年号(1264—1294),一为惠宗(顺帝)年号(1335—1340)。省深泽县入束鹿县的这个至元二年,是在元世祖年间,即1265年而不是1366年。这个错误在本书中几次出现,不再一一标注。 《安定县城故址》:“安定县城故址在束鹿县城辛集镇北4公里安古城村。”安定故城的正确遗址在今南章村东南,前面已有专文论及。《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十九》指出:“束鹿,汉安定侯国,今县西七里故城是也。”“今县”指唐束鹿县,治所在今旧城。方位、距离都非常明确。安古城应是隋唐时期“晏城”的古城遗址,前面也有专文论及。 《自然村现状及沿革》一辑,尤其是村名来历,穿凿附会,望文生义、生编硬造,浅薄可笑,错讹百出,离奇的很!这是因为当时把全县31个公社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包三、四个公社。七天完成任务。一个人七天跑遍三四十个村子是不可能的,只好每个公社明确一个联系人,让这个人把调查了解村名来历的任务分派到各村。有的村收集不上来,但又要完成任务,有的工作人员就亲自捉刀代为编造起来。有的编造的十分可笑。如: 东、西柳科: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建村,故名(东西)柳棵。后演变为(东西)柳科。 礼璨:据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追兵迫急,秀立餐急走,遂改村名为立餐。后又演变为礼璨。 百福:据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欲宿,又恐遇难,无奈天晚,只好住下,但一夜平安无事,感到这里是福地,遂更村名为百福。 大冯:据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狂风骤起,聚沙为丘,秀言:“好大风”, 遂更名大风村,后演变为大冯。 小冯:据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到大风村(今大冯)狂风骤起,至此风变小,遂更名小风村,后演变为小冯。 明了:据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天色微明,遂更名明了。 红旗营: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马乡: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周围数村,战马唯喜欢饮该村之水,故留名马闻香村,后演变为马乡。 草帽庄: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地,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东、西谢村: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因此村居(东、西),故称(东、西)谢村。 抬头: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座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上述几例,无论是行文风格,还是推论思维,编造痕迹明显。要知道,刘秀走国时其尚未得势,而且是很狼狈的,老百姓不可能相信他的“金口玉言”,依他的一个“行为、语言”——甚至是荒唐的行为无聊的话,就改掉原来的村名,过于草率,似有不妥。 在我负责的部分村庄中,也有刘秀走国的传说,我认为过于牵强、浅白,因而未采信。如新兴路:人们俗称“星星露”,传说刘秀走到这个地方时,天上的星星露了出来,因名星星露。还有“扳倒倾井‘流各庄’的东、西刘家庄”,“死马(司马)好哭(浩固)无救(木邱)找马(赵马)。传说毕竟是传说,少不了穿凿附会。“新兴路”用山西话说,音似“星露”,显然,“新兴路”俗称“星露”,是山西迁民的明证。 农村人宗族观念比较强,对姓氏看得非常重。对于村庄冠以姓氏名能达到“斤斤计较”的程度。如高家庄,“相传建村初有八户人家,其中党、杜、岳、常、郑各有一户,唯高姓三户,故以高姓命名高家庄。”在这本书里,有的本来与姓氏不沾边,却按谐音改成了姓氏,有悖常理,令人费解。现举几例—— 袁村:相传建村之初,村址呈圆形,故名圆村。后改“圆”为“袁”,称袁村。即便此说正确,至少需有两个前提:一是原来的村名应为果园、菜园的“园”,其繁体字为“園”,去掉方框即为袁;二是该村姓袁的是大户人家,或是一家袁姓也没有也就没有矛盾了。 (南北)小陈: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村南(北)设一小阵。因该村位于阵南(北),故更名南(北)小阵。后 改“阵”为“陈”,遂称南(北)小陈。(东西)大陈与(南北)小陈如出一辙,只是把“南北”换成了“大小”。无论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阵”比“陈”都好写,有什么必要呢? (东西)刘庄:相传明时此村称火旭村。后因滹沱水患将该村冲为二村,此村按方位名为(东西)留家庄。后改“留”为“刘”。 按谐音改为别字的也不尽合理。 小章:相传早年滹沱河曾紧靠该村流过。为图吉利,免遭水灾,故起村名为“小长”(呀水涨村长之意)。清康熙时改“长”为“章”,故称小章。 (南北)张村: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由山西洪洞县迁人至此,在滹沱河两岸各建一村,时因常遭水患,村民在此建一河神庙,祈求水长村长,以免水害,该村按方位遂定名“南北”长村,后按谐音改“长”为“张”,遂称(南北)张村。 还有一些是望文生义: 尖村:相传因地势最高,历代洪水泛滥从未淹及村庄,故称“尖村”。 (大小)白店: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有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开店,因买卖公平,清白廉洁,人称白店,后兄弟二人分居,其(兄弟)在此建村称(大小)白店。 西古营: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一村。因该村一姓骆名西河者同窦太尉一起造反,死后葬于村西,坟墓一夜之间变为大土堆,当地俗称土堆为“古堆”,故更名西古营。 李同智庄:相传由一姓李名同知者在此建村,遂以此人姓名命村名,后改“知”为“智”,称李同智庄。我想,这个“姓李名同知者”的同知,应该是官名而不是人名。传说以人名命名村名的还有子曰庄、张名府、杜合庄、耿虔寺,似有不尽合理的地方。 路过:相传唐时安禄山反,兵败后被追赶,安禄山曾经此地,后成村落,遂称路过。纪念一个叛将贼子岂不荒唐?! 诚然,历史研究需要深厚的功底,渊博的知识。但,治史者的德与真也很重要。要严肃严谨,刻意求实,去伪存真 考订准确,言必有据。历史一旦经过转述就必定是再造的、非原真的。我们注定无法穷尽所有的历史,也注定无法掌握最真实最全面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弥补损失,绝不能生编乱造。可称为“治史专家”的某人有句“名言”:几十年后,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历史史料。无语!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辛集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重阳节乒乓球、台球比赛

    辛集市老干部活动中

  • 辛集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举办重阳节书画笔会

    辛集市老年书画研究

  • 河北煜泰热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热源增容节能改造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公示

    河北煜泰热能科技有

  • 辛集市乾祥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年印染3000万米坯布节水减排污水处理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公示

    辛集市乾祥纺织印染

  • 辛集市辛亚漂染厂年印染2000万米坯布节水减排污水处理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公示

    辛集市辛亚漂染厂年

  • 辛集市亨兴燃气销售有限公司新建加油加气站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公示

    辛集市亨兴燃气销售

  • 辛集市祥利建材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预拌干粉砂浆项目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公示

    辛集市祥利建材有限

  • 石家庄永其裘革有限公司建设年产800万张裘皮清洁化改造项目的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公示

    石家庄永其裘革有限